關於REAL+

我們是誰?

在區域創新系統觀下,大學是城市中的高等教育系統,教學研究與城市的關係將影響學生對城市生活、產業發展的認知。在偏重科技產業的新竹,舊有產業鏈嚴重崩解導致區域發展不均,大學的接地能力面對此社會議題時至關重要。然而至今新竹的大學社會實踐計畫與城市產業互動經驗並不理想,存在追求短期計畫績效而犧牲永續性的負面現象。本計畫以建立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REAL),聚焦大學教育、知識的強項,建立學生進入實際場域前的緩衝與學習機制,避免後續實踐過程再次引發衝突,同時協助在地團隊面對經營限制,逐漸改變新竹舊城產業發展困境。

REAL的機制整合「實踐、槓桿、聯盟、系統(PLUS)」概念,REAL PLUS(REAL+)是既有成果的擴大落實與延續。做為本期計畫的核心概念,將萃取前期計畫「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以REAL + :新竹區域產業與文化支持系統,投入主要資源於推動清華校內USR機制改變的創新構想,推動其落地成為清華校級的運作模式。同時,團隊也將梳理新竹舊城區為實驗場域所獲得之教學創新經驗,擴大整合清華深耕於大新竹區域的各場域網絡,根據城鄉發展議題打造「新竹區域產業與文化支持系統」,做為清華在城鄉永續服務生態系統中的永續特色。

小小的改變也能帶來巨大的不同

本計畫將大學定位為面對社會議題的支持能量,培養具備相應能力的學生人才團隊,協助原有地方社群經營社會議題,同時降低因訓練不足所造成之負面擾動。本計畫提出「學生、學徒、工作者」三階段之接地能力培訓,配合本校「城鄉創生學程」學分機制,逐步引導學生依循場域探索、實務技能、系所專業、見習實習、獨立專案執行之路徑,進行在地學用整合。兩個由本校校友所組成之在地協力團隊將加入課程設計機制,提供田野實務技能培訓之外,亦依照在地現況與議題內容,與授課教師合作設計既有課程,使其對焦議題核心。大部分的訓練過程將於在地協力團隊安排之行動據點中進行,以在造成最小限度負荷的前提下達成場域學習之功效。

預期效益與關鍵績效指標

本計畫整合校內師資、城鄉創生學程,與校友所成立之在地協力團隊共同規合作回應場域議題,預期建立接地支持型的大學在地實踐模式、實踐在地學用整合的教學創新、推動新竹舊城在地產業創新。建置階段預期績效為:培育具備接地能力的人才、提升既有課程投入在地議題的效率、減輕計畫介入對場域造成的負擔。發展階段預期績效為:媒合具備接地能力之學生應用系所專業投入在地產業、協助在地利害關係人面對產業困境、透過分析評鑑掌握社會影響力。擴散階段預期績效為:完善REAL機制永續發展、成立結訓學生團隊深入在地社會議題、創造本校「區域接地支持教育」品牌價值。

目前主要三大場域

在地 X 再造 X 人文 X 永續 X 實踐

行動場域分別包含:舊城商圈、芎北交界與關西馬武督

分別為「發展停滯的舊城區」、「城鄉交界區」、「鄉村的邊緣山區」,有各自的空間定位、發展議題、危機與契機。團隊將以這三個場域為行動試點,建構區域中的「地方產業與文化支持系統」以在各個場域發展「最小安居地方 ( Minimum Viable Place,MVP ) 」,累積根據在地脈絡、因地制宜的行動經驗,並同步開發新興場域,將能量擴散至大新竹區域之在地社群,並將本校區域接地支持型教育做為永續辦學特色。

萃取前期計畫執行的階段性成果與經驗,將組成校級的社會實踐推動委員會,嘗試將場域夥伴關係「外顯化」、「日常化」。計畫將推動社會實踐在地夥伴標章制度,對場域中的夥伴表達感謝與鼓勵,將場域夥伴與清華的關係外顯化,做為持續性、跨不同教師團隊的基礎。本計畫將於三個行動場域發展、測試、完備此標章制度。另一方面,則透過發展中的城鄉永續生活合作社,扮演場域價值整合,夥伴關係日常化的核心角色。在三個主要行動場域中,舊城工作站7年的深耕下,從市場、商圈的管理單位,到提供服務的個別店家,累積深厚的夥伴基礎。  

舊城商圈

以組建舊城生活開拓隊,支持生活產業發展 ( 產業永續 ) 、轉譯商圈文化,建立線上商圈活故事館 ( 科技支持 ) 、重塑地方文化元素,發展多元生活感 ( 文化深耕 ) 、培育在地行動者,推動生活產業服務創新 ( 人才培育 ) 等四大面向來支持場域發展。

前期計畫所連結的昌禾教育基金會,也因而邀請清華共同連結中正台商圈,擴大活化工作。 

芎北交界

以推動多元米食,擴展友善稻作 ( 產業永續 ) 、轉譯商圈文化,建立智慧科技與環境檢測提升水稻產業價值 ( 科技支持 ) 、推動夥房新生活教育計畫 ( 文化深耕 ) 、培育水稻產業與文化實踐力 ( 人才培育 ) 等四大面向來支持場域發展。

東海工作站邀集場域夥伴成立「台灣豐禾子協會」,作為持續在地方累積能量,推動各項事務的主要機制;與小農商家形成行動者網絡,共同推動地方事務;連結地方鄉親耆老進行文化復振;串聯地方政府單位,共同推動計畫執行。 

關西馬武督

以推動咖啡產銷合作社,營造生態療癒共生系 ( 產業永續 ) 、結合電子鼻技術提升咖啡烘焙風味精準度 ( 科技支持 ) 、重溯地方變遷與原客族群記憶,促動文化轉譯 ( 文化深耕 ) 、培育在地咖啡品牌與產銷經營及文化轉譯力 ( 人才培育 ) 等四大面向來支持場域發展。

馬武督場域則是結合小農自發組成的馬武督咖啡生產合作社,以社區活化為主軸的金山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產業發展與青年回流。 


整體執行架構
整體執行架構

計畫更規劃與將持續透過課程與行動與場域夥伴建立互動關係,例如:發展課程之外的舊城生活開拓隊,做為跨商圈行動串聯的支持系統、與竹北新興市區的大樓社區合作辦理米食手作課程、導入科技結合在地產業,並與計畫所推動的「有限責任台灣城鄉永續生活消費合作社」整合建立更加深厚的日常互動關係。

我們的團隊成員

戴念華 

計畫主持人

資深副校長 | 清華講座教授

李天健 

共同主持人

區域創新中心代理主任 | 人社院學士班助理教授

林福仁

協同主持人

服務科學研究所教授

蕭銘芚 

協同主持人

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

陳孟亨 

協同主持人

音樂學院學士班副教授

曹存慧

協同主持人

藝術學院學士班副教授

錢克瑋

協同主持人

厚德書院導師 | 清華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黃能富 

協同主持人

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陳璽文 

協同主持人

厚德書院副執行長 | 清華學院兼任講師

吳哲良 

協同主持人

厚德書院導師 | 清華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盧崇真 

協同主持人

厚德書院導師 | 清華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戴瑜慧

協同主持人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科系副教授

李民賢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

李丁讚 

計畫顧問

人社學院學士班榮譽退休教授

成虹飛 

華德福教育中心主任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授

王智弘 

華德福教育中心副主任 | 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蔡協亨 

載物書院導師 | 清華學院兼任講師

李佳玫 

載物書院導師 | 清華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陳泓維

計畫執行長

博士後研究員 | 清華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陳炯志 

博士後研究員 | 清華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陳光

芎北專案經理

研究助理 

馬萱雨 

研究助理

李伶 

研究助理

劉子瑜 

研究助理

黃芷儀 

研究助理


REAL_Regional Engagement Assistance Lab

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NTHU  教育館301辦公室

(03)5715131#33320

real@gapp.nthu.edu.tw

實踐USR的永續與延伸?

˙  任何分享與合作請不吝聯繫  ˙

© 2023  NTHU   REAL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  |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